13日,2034噸南非進口鉻礦抵達黃石新港,經武漢海關隸屬黃石海關現場檢驗檢疫完畢后,74個 20 尺集裝箱被直接提離港口,運抵貨主堆場倉庫。這是海關總署2018年10月下旬“先放后檢”新模式實施后,黃石海關第 32 批申報進境的進口鉻礦。
進口礦的質量安全尤為重要。
傳統監管模式下,進口礦產品檢驗包括現場檢驗檢疫及取制樣、實驗室檢測和合格評定及簽發證書等環節,貨物評定合格后才能提離海關監管場所。“先放后檢”新模式則是進口礦產品經放射性檢測、外來夾雜物檢疫等現場檢驗檢疫符合要求后,即可提貨,實驗室檢測與通關放行由“串聯”改為“并聯”。
貨主介紹,實施“先放后檢”新模式以來,進口鉻礦自抵港起平均驗放時長整體縮短了近80%以上,節省港口拖車費、滯港費、滯箱費的同時,又縮短了企業庫存周轉期,減少了資金占用量。此外,黃石新港外貿部負責人介紹,實施“先放后檢”,也加快了集裝箱流轉速度,降低堆存場地壓力,促進港口服務質量的提高。
據悉,“先放后檢”新舉措施行四個月以來,武漢海關關區累計檢驗進口鉻礦31批、5.9萬噸,貨值 1220 萬美元。據不完全估算,僅滯港滯箱費一項就為企業節約成本50萬余元。(內容來源:長江日報)